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
1936年6月1日,两广的李济深、李宗仁、白崇禧、陈济棠等联合发动“两广事变”,打出“反蒋抗日”的旗号,宣布北上抗日。解委会参与、策动并积极支持了这一抗日反蒋行动。在南宁召开的各党派团体的联席会上,章伯钧一再强调“立即组成反蒋政府,发动抗日战争”,“中国的希望之所在,一要靠红军的胜利,二要靠各党各派的团结合作”。
1936年9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了《关于逼蒋抗日的指示》。指出目前中国人民的主要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,对蒋介石的政策,应从“反蒋抗日”改为“逼蒋抗日”。
1936年10月,黄琪翔从德国回到香港,与章伯钧、彭泽民、彭泽湘、丘哲等会晤。大家认为,全国人民抗日情绪高涨,国民党内部出现分裂,共产党发出了联合抗日的号召,这就有可能促进联合抗日的实现。解委会在国民党中间进行促进联合的工作,有益于推动联合抗日。与会同志同意并支持黄琪翔利用自身有利条件,公开参加团结抗战的工作。这次会议统一了认识,在政治上同共产党密切配合,从思想上到行动上开始了从“反蒋抗日”到“逼蒋抗日”的转变,加紧了推动联合抗日的工作。
1936年11月,解委会派中委罗任一为代表,策动宋子文,两访阎锡山,对实力派人物开展工作,希望他们劝蒋停止内战,共同抗日。
1935年冬及1936年11月底,解委会两次派罗任一为代表,到西安与杨虎城会晤,并被介绍同张学良会见,一致主张联合全国,实现武装抗日。
1936年12月12日,张学良、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“西安事变”——兵谏蒋介石抗日。在中共的斡旋下,蒋介石被迫接受了联共抗战的条件。

1936年11月 罗任一(中央委员)代表我党到西安,
与张学良 杨虎城 联络抗日。 左二起为:杨虎城、张学良、罗任一。
1937年春末,周恩来、朱德、叶剑英等中共领导人到南京,与蒋介石谈判,商讨团结抗战的决策。此间,周恩来等与黄琪翔时有往还,就联合抗战、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问题交换意见。中共领导人希望黄琪翔利用本身条件,为增进合作抗日起些推动和促进作用。
一次,周恩来、叶剑英等又到黄琪翔住所访问时,黄琪翔约了国民党的张群一起商谈,留他们在家里共进午餐后,在庭院里合影留念。这张照片现在革命博物馆、军事博物馆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均有陈列,成为解委会促进第二次国共合作的见证。

1937年8月21日国共两党在南京谈判正式达成合作协议
黄琪翔总书记与两党谈判代表在南京黄宅庭院合影
右起:朱德、周恩来、黄琪翔、郭秀仪、叶剑英、张群
“卢沟桥事变”后,中共中央发出《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》,号召全国团结起来,抵抗日本的侵略。解委会向国民党当局提出了抗日救国的“八项政治主张”,具体响应中共《通电》。解委会以民族利益为重,在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,采取了同国民党合作的态度,承认“国民政府”为抗战政府,承认蒋介石为抗战“领袖”,通令全党停止对国民党的斗争,积极参加和开展一切抗日活动,并尽量争取投入到抗日第一线。其组织活动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转入战时状态,广大成员立即投入了抗日战争的行列。